风海网 > 生活 > 正文

​马克思为什么是千年思想第一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

2023-07-12 08:13 来源:风海网 点击:

马克思为什么是千年思想第一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

詹多伟

2000年前后,西方媒体曾有过数次关于“千年思想家”的公开评选,马克思都当仁不让,名列第一。当然,这也是实至名归。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的思想是什么?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无疑就是一个世纪以来,始终信奉和坚守的马克思主义。以《共产党宣言》的发表为标志,他的思想一经形成,便“如壮丽的日出”,深刻地影响和改变着整个世界格局和人类历史进程。正因如此,100多年来,中外学者对他和他的思想的研究一刻也没有停止过(当然,受意识形态左右,西方学者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是有侧重的),而且成果丰硕,愈来愈感觉到他的思想是全人类的至为宝贵的精神财富。作为一个普通人,我对这位千年第一思想家究竟是怎样炼成的,也愈来愈有着浓厚的兴趣,并萌生了记录下这兴趣之旅的想法。本文就是试图以时间为轴,以空间为纬,从两个方面予以兴趣探究的。一是从特里尔城到海格特公墓,探寻其波澜壮阔的一生始终学习与不断战斗的不平凡足迹,二是从文本阅读角度,即通过马克思一生丰富的著作、手稿、笔记与书信,以及有关马克思的传记和评论文章,进一步领悟与探析其渐次形成的光辉思想。

马克思为什么是千年思想第一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1)

卡尔•马克思

一、生命的起点与思想的起点

马克思为什么是千年思想第一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2)

特里尔古城

1818年5月5日(网上有个谐音,方便你记住这个日子:一个巴,又一个巴,打的资本,呜呜直哭。呵呵),马克思出生于今天德国的特里尔的一个较为富有的犹太拉比家庭(顺带说一下,这是一个普通的日子。只是这句话要是出在中国古代史书作者的笔下,天空必有异象,这是唯心史观的典型表现。而今天,我们就不会这样写,因为拜马克思所赐,我们是具有唯物史观的)。拉比,在犹太教里有圣师、智者、仲裁员的意思,唯熟悉该教经书、律法,博学且有智慧的人方能担任,而在马克思之前的100年里,其先人先后有5代都是拉比。到了马克思父亲那里,不再是拉比了,他因皈依了基督教新教,而成了当地颇有名望的律师。并且,马克思在1824年也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礼。

特利尔,城很小,却很老。其现在的人口也不过十来万,而最初,作为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帝侯区而存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城中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遗迹就有十多处,其历史不可谓不厚重久远。它位于德国的西南边陲,离法国很近。有意思的是,马克思出生的那一年,小城结束法国人长达20年的统治,刚刚随着莱茵省并入到普鲁士的怀抱才几年,受法国文化熏陶的影响,小城拒绝执行普鲁士落后的封建法律。随着《拿破仑法典》的实施,以伏尔泰、卢梭倡导的启蒙运动和自由主义为代表的法国文化,对马克思一家,尤其是马克思的父亲和幼年的马克思,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据说,马克思的父亲对许多法国启蒙思想家的文章多能背诵,对法国文化表现出特别的钟爱,并把这种钟爱传给了马克思(马克思的小学教育是在乃父的亲自教导下完成的)。而我们知道,马克思毕其一生矢志不渝所追求的,就是自由——当然,是一切人的自由!可见,自由的理念如同一颗种子早已孕育在马克思幼小的心中。

这样,当你看到马克思17岁时那篇著名的中学毕业作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你就不感到突兀和奇怪了。它宣示了马克思一生的理想:为人类而工作。而我觉得,为人类而工作——不就是马克思思想的起点吗?“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不禁洒下热泪。”每一次重温这铿锵有力的话语,谁能不心情激动而斗志百倍?马克思就是这样鼓舞着自己,开启了他一生为之奋斗的历程。

二、从波恩到柏林:从衣轻马肥到与哲学的初恋

1835年至1836年,遵照父亲的要求,马克思就读波恩大学的法学专业。这一年,学业上,他收获了一张肄业证书。生活上,凡你能想到的富家子弟的放纵豪奢:参与同乡会,酗酒,与贵族青年决斗,甚至被禁闭,热爱文学、创作诗歌等,马克思都无一缺席。其一年达700塔勒的消费,远超过当时普鲁士议会议员的年收入,很是让他的父亲头疼和焦虑。

一年后,转到柏林大学,仍然是法学专业。令人惊叹的是,柏林的马克思已经远不是波恩的马克思了,可能是与父亲的循循善诱与严厉训教有关,抑或是与新大学的良好学风有关,又或者是马克思“良心发现”,洗心革面,脱胎换骨了,他以无穷无尽的精力,无情的自我批判精神,绝对的理性,完全独立的思考意志,抑制住个人的情感,如饥似渴地投入到对知识的追求当中。他在这一时期的学习特点,大概是许多学霸所共有的,即绝不亦步亦趋,循规蹈矩,而是完全的自主安排,自主学习。最早的《马克思传》作者梅林说,他在两个学期获得的知识,是别人在课堂上花20个学期也学不完的。他的学习方法也很特别勤勉,就是给所有读过的书一边做摘要,一边写笔记。他知道他的本分是不辜负父亲的期望去研究法律,但是他控制不住哲学像魔鬼一般,对他深深的吸引。他试图在法的整个领域内创立一种全新的法哲学体系,为此,付出了艰巨的努力。最后,他不得不承认,这“倒霉的著作”完全是个错误。

马克思进入柏林大学时,建构起哲学史上最为宏富而庞大的哲学唯心主义体系的黑格尔刚去世几年,两位思想巨人就这么遗憾的擦肩而过。尽管如此,但这并不影响马克思是黑格尔最优秀的学生。他虽然未能幸运地亲自聆听黑格尔的授课,但由黑格尔一手营造的浓厚的哲学氛围却弥漫着整个柏林大学校园内外,受此浸染,马克思很快就成了“青年黑格尔派”的积极一员。他利用生病休养期间以惊人的毅力阅读了黑格尔全部哲学著作,这是别人花几十年也难以完成的工作。在亦师亦友、“青年黑格尔派”的领军人物及核心成员布鲁诺•鲍威尔的带动下,积极地、激进地、大无畏地参与各种哲学观点的交锋论战。而最能体现他此时的哲学研究成果的,无疑是他的博士论文——《德谟克利特的自然哲学与伊壁鸠鲁的自然哲学的差别》。他认为,德谟克利特的“原子的垂直降落”,缺乏“能动的原则”,反映了“从前的一切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对于事物现实感性,只能从客体的形式、直观的形式去加以考察,而不能主观的作为实践,作为人的感性活动去加以考察。而伊壁鸠鲁的“原子的降落稍许偏离直线”,正是“能动的原则”的体现:不惧神威,不畏闪电,也不怕天空的惊雷。马克思将这片如同烈火撕裂阴霾般,充满着战斗热情的博士论文献给了他的岳父,并在序言中说到,:“只要还有一滴血,在哲学的征服世界的绝对自由的心脏中,跳动着,哲学就永远像伊壁鸠鲁那样向着他的反对者喝道:'那摒弃庸众所信的神灵的人,不是不敬神灵的人;那附和庸众关于神灵的意见的人,才是不敬神灵的人。'”序言中他还极力讴歌普罗米修斯的自白:“说老实话,我痛恨所有神灵。”实际上,这是他自觉地告别衣轻马肥生活,而转到与哲学的初恋形成的初次结晶,更是他一生致力于为人类自由和解放而工作而战斗的自白。

三、《莱茵报》:直面现实与论战的初露峥嵘

1841年,随着鲍威尔因否认福音书和耶稣的存在,而遭到波恩大学的的解聘后,马克思欲在波恩大学谋得教职的希望也成了泡影。

1842年1月1日,《莱茵报》在科伦创刊。之前,马克思受邀参加了它的筹备工作。同年3月,马克思即成为他的主要撰稿人,10月即成了主编。这是马克思告别学生生涯步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在这个新天地里,他就像“真的猛士”一样,“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凭借他渊博的知识,敏捷的思维,深刻的洞察力,充分运用从黑格尔哲学里继承的理性主义精神和刚刚在《博士论文》里显示的自我意识,针对普鲁士专制政府和议会,发表的几篇论辩性长文,较有代表性的集中展示了“批判的武器”如匕首一般强大的威力。如:

在《关于出版自由和公布等级会议记录的辩论》一文中,他挥舞着比以往政论家都更为光彩、夺目和锋利的、捍卫出版自由的剑,歌颂“自由的报刊——人民的敏锐的眼睛”,强调“作家的写作永远是目的本身,对于他自己和别人都不是一种工具”。揭穿了资产阶级议会,不过是受物质利益所驱使,假借国家之名义而逐利的场所。

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一文中,马克思更是成了为生活无依的劳苦大众而鼓与呼的伟大战士。他从法律上论证农民捡拾枯柴,只是依据习惯法而应有的权利,而不是对私权的所谓侵犯,应当予以保护。作为黑格尔的弟子,他以黑格尔哲学中的理想国家来衡量现实中的普鲁士国家,并认为:国家是一个伟大的机体,在这个机体中体现着法律的、政治的和精神的自由,而每个公民在遵守国家的法律时,仅仅是在遵守自己的人的理性的自然规律。

这一时期马克思的思想一方面还停留在黑格尔的国家理念和法哲学的概念和体系中,另一方面,又为黑格尔的“绝对精神”已无力解决他在《莱茵报》上频频遭遇的、因物质利益而纷纷扰扰的社会现实问题而陷入深深的思考。此时,属于马克思自己的新的世界观正在萌芽中。

四、《巴黎手稿》和新哲学的产生

1843年十月,马克思携新婚妻子燕妮旅居巴黎塞纳河左岸,与卢格合办了唯一的一期《德法年鉴》,并发表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和《论犹太人问题》两篇文章。这时的马克思已经认识到黑格尔法哲学的缺陷和“不完美”,他在第一篇文章中继承了费尔巴哈对宗教的批判的观点,进而认为,“自从彼岸世界的真理消逝以后,历史的任务就是要确立此岸世界的真理。对天国的批判就变成对尘世的批判,对宗教的批判就变成对法律的批判,对神学的批判就变成对政治的批判。”在第二篇文章中,他区别了政治解放和人类解放的不同,“政治解放,一方面把人变成市民社会的成员,变成利己的独立的个人,另一方面,把人变成公民,变成法人,只有当现实的个人,同时也是抽象的公民,并且作为个人在自己的经验生活,自己的个人劳动、自己的个人关系中间成为类存在物的时候,只有当人认识到自己的原有力量,并把这种力量组织成为社会力量,因而不再把社会力量当作政治力量,跟自己分开的时候,只有到了那个时候,人类解放才能完成。”

在巴黎期间,除了上面的两篇文章之外,特别要提的,是差点失落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即《巴黎手稿》。

还在办《莱茵报》时,对法学、哲学、历史学十分精熟的马克思,深感自己在政治经济学方面知识的不足,于是,发奋研究以亚当•斯密、李嘉图等人为代表的古典政治经济学,同时,深入了解巴黎的工人运动,经过与蒲鲁东、魏特林等人思想的激烈交锋,马克思的新哲学便处在萌芽和形成之中,它集中体现在这部赫赫有名的《巴黎手稿》中。这部手稿是1932年由俄国的梁赞诺夫发现、整理并出版的,连最早《马克思传》的作者梅林也未读过。准确地说,这是一部残稿,但它对完整理解马克思的思想十分重要,以致引起世界各国学者重新审视和研究马克思思想的热潮。其中的劳动异化理论更是表明了对黑格尔唯心主义,费尔巴哈唯物主义以及此前的各类共产主义、社会主义学说的扬弃,借由劳动异化、资本对劳动的剥削剖析了资本主义社会人的本质的异化,指明了共产主义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人的复归”。这是具有马克思思想的人本主义,人们在这里更是看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雏形。它的价值意义在于比人们公认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对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更具有奠基性。

在巴黎期间,马克思的另一重要收获便是一直为世人称道的他与恩格斯的友谊。他们初识于科伦,但友谊却结在巴黎的火热斗争生活中,雷让斯咖啡馆是他们促膝长谈的见证。共同的世界观和价值理念,把这两颗伟大的心灵牢牢地凝结在一起,列宁曾高度称赞他们的关系“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

五、布鲁塞尔与《共产党宣言》

1845年二月,迫于普鲁士政府的压力,马克思遭到法国当局的驱逐,来到了比利时的布鲁塞尔。就在这一年,马克思放弃了普鲁士的国籍,从此成了“自由的”“无祖国”的“世界公民”。

为了清算一下“过去的哲学信仰”,马克思和恩格斯决定合写一部著作。从批判黑格尔哲学开始,展开了对费尔巴哈,鲍威尔和施蒂纳所代表的现代德国哲学,及各类德国社会主义的批判,同时也第一次阐明了自己的哲学见解,即历史唯物主义,如我们耳熟能详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生产关系必须适合生产力的发展等。

同一时期,马克思还独立完成的两部著作:一是针对蒲鲁东的《贫困的哲学》而写的《哲学的贫困》,批判了他的小资产阶级社会改良的唯心主义观点。一是《雇佣劳动与资本》(主要是面对侨居布鲁塞尔的德国工人的演讲集)。他使黑格尔的辩证法,不再陷入纯粹思维的泥潭,而是面临无情的现实,直指全部人类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恩格斯后来补充说,原始社会例外)。

实践是马克思哲学的最大特色。1846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创立了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1847年,远在英国的正义者同盟向马克思恩格斯发出了邀请,“确认过眼神”,加入后,并将这一组织更名为共产主义者同盟,使“人人皆兄弟”带有江湖色彩的口号,改为“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的革命口号。同年底,他们起草了并于1848年二月发表了同盟的纲领——《共产党宣言》。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献,也是马克思主义诞生的重要标志。从此,“一个幽灵,一个共产主义的幽灵,在欧洲的上空徘徊!”

这里特别要说的是,流亡布鲁塞尔期间,马克思还做了4本经济学研究的笔记,名曰《布鲁塞尔笔记》,其中,第四本原始手稿现收藏在中国共产党党史档案馆里,十分珍贵。从中可以看到,马克思娴熟地交换使用法语、德语、英语对一系列经济学著作所做的摘录、概括和评论。如果说《德意志意识形态》和《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告诉了我们历史唯物主义是什么?那么《布鲁塞尔笔记》则告诉我们,历史唯物主义绝对不是马克思的杜撰臆造而是有其深厚的、并非仅限于黑格尔哲学、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和斯密的经济学的更为广泛的理论之源。

六、《新莱茵报》:从思想家到革命家

1848年二月,马克思因把刚得到的来自父亲的遗产的一部分支持革命而遭到比利时政府的驱逐,而在二月革命上台的法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却向马克思伸出了橄榄枝。此时的欧洲,革命风暴正风起云涌,在巴黎短暂停留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回到了德国的科伦,办起了《新莱茵报》。这是在《共产党宣言》刚发表后,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的第一份属于无产阶级自己的民主机关报,这也是马克思从思想家到思想家兼革命家的成功转型,开启了他投入革命光辉战斗的一生。在经历了论战、斗争并遭遇挫折后,马克思和恩格斯深刻认识到,革命的共产主义实质就是宣布不断革命(这一观点为后来前苏联的托洛茨基所继承),并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阶级差别的必然的过度阶段。

七、伦敦:《资本论》——伟大思想与光辉岁月

1849年5月19日,在《新莱茵报》终刊号上用红色油墨印刷了最后一句话——工人阶级的解放!表达了对下一个革命高潮来临的期待。不久,马克思和恩格斯都先后来到现代资本主义最发达、最繁荣的国家——英国,而马克思就旅居在伦敦,直到长眠海格特公墓。

旅居伦敦期间,他的物质生活基本上是清贫的,甚至有时还显得寒酸,令人泪目(单靠接济和典当维持生计),但他伟大深邃的思想却光照千年。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成了他学习研究与苦苦思索的新战场,而他成了大英博物馆阅览室最忠实的读者,座位下面被他的双脚磨损的地砖,也最忠实的记录了他思考的深度与厚度。这一时期,各种政治经济学知识引起了他极大的研究与思考的兴趣,他精准地预言了世界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大的金融危机,将在1857年的冬天爆发。受到鼓舞,他下决心致力于总结整理他的政治经济学研究思想,体现这一居功至伟的丰硕成果的,便是世人尽知的他的煌煌巨著《资本论》,并于生前出版了第一卷,第二卷,第三卷有恩格斯整理出版(第四卷由考茨基整理出版,只是很少有人提及,或许是因为考茨基被列宁定性为德国无产阶级的“叛徒”吧。 它是关于剩余价值理论史的)。

1883年3月14日,这位毕生为人类而工作奋斗的伟大的心灵,停止了跳动。世界各地的、对这位人类历史上最伟大的思想家无比崇敬和敬仰的劳动者无不默默地洒下了热泪!刻在他墓碑上的二句话,将永远激励一切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无产阶级战士——

哲学家们只是用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而问题在于改变世界!

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

马克思为什么是千年思想第一人(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是怎样炼成的)(3)

,